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
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门前的小草上,缀满昨夜小雨的露珠。
我睁开惺松的睡眼,本想在暖暖微曛的晨风中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早已在厨房里吟唱,睡意便芬芳般散去。
外婆说,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纷纷将米团用叶子包好放入江水之中,让鱼虾不去撕咬屈原的遗体,长此以往,便成了一种风俗。”所以,外婆早早就起床,踏着一地的晨露,在厨房里忙活开。
在盆里的粽叶,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了整个厨房。再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糯米,像饮了一夜的美酒琼浆,聚精会神地依偎在一起。
只见外婆细细地选几张粽叶,叠在一起,然后将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用酒盅舀了一盅米,填满圆锥,在中间加一颗红枣,再用米压实。外婆的手上下不停地翻飞着,将翠绿的箬叶包裹好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绑上白色的棉线,用嘴咬着一边的棉线头,另一边,左缠缠,右缠缠,绕着粽子的角划过一道弧线,轻盈地打个小巧的蝴蝶结。这样,一个有着四只角,玲珑小巧的绿色粽子精灵就诞生了。
我也兴致勃勃地尝试着,可不是漏了,就是粽叶破了,就算魁强包好,也不伦不类。外婆说,这比奥数简单多了,长大后就自然而然学会了!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身上,痒得发酥。粽子的香味顺着墙壁攀延,迷漫在整个房间里,更浓了。我恍然: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这边盆里的糯米和粽叶渐渐减少,那边盆里粽子精灵排起了长队……终于,外婆架起大锅,加入了冷水,点开了火,一只只粽子潜在水底,咕嘟咕嘟地焖煮着。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端午的时光,在那粽子的锅里睡醒,粽子便煮好了,香气氤氲了整个家。
我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只,放在盘中,一股粽香扑鼻而来。细细地揭开墨绿的箬叶,只见微微染了绿色的糯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我第一口咬下去,是叶的清香,与那软糯香甜的米,互相交融,微甜而不腻,黏而爽口,唇齿留香,好吃极了。
粽叶层层,糯米黏黏,仲夏的风和端午的梦便在粽子的清香美味中飘荡,飘荡……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2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每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响起,嘴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我老家,有这样一习俗,每到农历年底,街坊邻居们便聚集在一起——“打年糕”!
大家一般提前几日准备好打年糕的一切事宜,一口大石臼和一只大棒槌,这是打年糕的主要工具。各家各自准备用来做年糕的糯米和晚米,这是打年糕的主要材料。然后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商量在谁家打年糕,以及各家打年糕的顺序。一般十几户人家合在一起,一家年糕打完,再打下一户人家的年糕。到那时,被选中的“幸运儿”家里一定是热热闹闹,喜庆无比。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打年糕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一口大石臼摆放在厅堂正中央,旁边则是一根大棒槌。家家户户围坐在石臼旁边,此时的厨房早已是“雾气”缭绕,天空中飘散着粉糕白色的蒸汽,从中还能闻到糯米那浓郁的米香。待米粉蒸成米糕,将米糕倒入石臼,就开始击打年糕了。打年糕需两个人配合进行,其中一人坐在石臼旁,负责翻动石臼中的米糕,他一般是一位打年糕的“老师傅”,非常富有经验,另一人则站立在石臼前,挥动大棒槌,自上而下击打米糕。击打年糕可是一项体力活,棒槌本身就有20多斤,而米糕又非常具有粘性,因此每一次击打,都要消耗不少体力。因此好,一般会安排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上阵。每击打几下,“老师傅”就翻动一次米糕,然后再进行击打。直至米糕变的顺滑且富有弹性。
接下来,还会有另一位老师傅将米糕揉捏成一个巨大的圆形饼块,听大人们说,单个饼块的重量就超过了10公斤,我不觉呀然一惊,真是好大一个饼啊!
打年糕时,周围会聚拢很多人。其中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子,望着石臼中香气扑鼻的洁白的米糕,不禁垂涎三尺。坐在石臼旁的老师傅看着我们这些眼馋的孩子,会时不时地掐一把年糕花,塞到我们手里:“热乎着呢,蘸点糖,尝尝。”我蘸了点红糖,一口咬下去,年糕韧劲十足,又q又弹,再加上红糖的甜味,简直是绝配!
打年糕在我老家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往往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其中带有大家对新年的殷切期待,这份“年年登高”的喜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在我的家乡,每逢中秋、除夕、春节等重要节日,做红桃粿这一习俗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家喻户晓的。
粿的种类很多,艾草粿、鼠壳粿、红桃粿、甜果等等,而红桃果是最常见的,每逢佳节,人们一定会在前一两天早早准备好做红桃果的材料以及一些用来装粿的香蕉叶或菜叶。
临近春节的前一天,奶奶一大早就起床了,将提前准备好的糯米粉放入一个铁盆里,加入适量的白糖,因为是要做红桃粿,所以奶奶还在米粉上加入少许红色素,再加入适量的白开水不停地揉搓。做完这些,奶奶也并没有停歇,又把事先浸泡好的绿豆蒸熟、磨碎、放凉,又加了适量的白砂糖,用来做粿的馅料。
馅和皮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只见奶奶把刚才揉好的大大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大小差不多的小挤子,双手揉搓,直到表面光滑,把搓好的团子摊成一张薄皮,放入馅料,再捏成一个类似桃子的形状,放入果印,用手轻轻一拍,再倒扣过来,把它放在事先洗干净又剪成桃状的香蕉叶上,哇!一个艳丽的红桃粿顿时出现在眼前。我们也都吵着嚷着要试试,一开始,我们做的并不好,做出来的红桃粿不是这儿破了,就是那儿漏了。但我们并没有气馁,我们学着奶奶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包好馅料,小心翼翼地放入粿印,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剪成桃状的香蕉叶上,都说熟能生巧,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做出来的粿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不一会儿,一个个娇小美丽、惹人怜爱的红桃粿呈现在眼前,我们望着自己一身的白粉,都不禁欢乐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蒸锅摆上了,粿儿蒸上了,闻着从锅里飘出来的白烟带出来的香气,让人口水直流。不知不觉间,红桃粿已经蒸熟,我们一人捧着一个,美滋滋的吃了起来,边吃边听奶奶给我们讲红桃粿的故事:红桃果预示着红红火火,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平安的美好期盼,表现了人对佳节的重视……红桃粿吃进了我的肚子里,里面的甜和奶奶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是啊!这些红桃粿承载着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对幸福美满的追求,这些风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永远印在人们的心里。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4
家乡的春节
要说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肯定非春节莫属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念着念着,就把春节给念来了。无论是刚会讲话的小孩子,还是已经工作了的大孩子,又或是长了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春节,谁不说一脸期待、一脸兴奋呢?
春节前几天,没有人不忙的。这几天要买许多东西,大人买吃的、穿的、用的,小孩也要买烟花爆竹。等到万事俱备之时,就只剩下盼望着春节的来临了。
盼星星盼月亮,除夕来了。这天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也要守到十二点才行。晚上大人们看春晚,小孩们玩烟花、放爆竹。漆黑的天空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彩花,鞭炮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前脚刚走,初一后脚就来。这可是一年中最“红”的时候,家家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贴上火红的对联,穿上红红的新衣。为什么要这么“红”?传说有只神鸟来人间被误射死,天帝十分生气,要在正月初一这天放火烧人间。人们知道后把家家户户装扮成红色、放鞭炮,才逃过一劫。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把家里装扮成红色,还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
每到初一就得包饺子、吃饺子。大人会事先买好肉、胡萝卜、玉米、韭菜等馅和饺子皮回来。然后把肉绞成肉末,把萝卜切成丁,把玉米和肉末也拌一起,调好馅料,就开始包。记得妈妈说过,饺子包得像耳朵,吃了不冻耳朵;而外婆也说过,饺子包得像元宝,寓意喜庆团圆、招财进宝。
饺子包好后,就要煮。把饺子“哗”的一声丢进水中,一个个饺子像一条条小鱼,在水中翻滚,和水花一起舞蹈、嬉戏。
转眼饺子煮好了。妈妈把饺子端出来,我坐在那兴高采烈地候着,表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急得团团转,嘴里时不时嘀咕几句:“快点!快点!”香喷喷的饺子刚上桌,就被四、五双筷子抢。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是在欢呼。此时姑父出了个谜语:“白胖胖,小天鹅,一个一个落水中。打一食物。”“饺子!”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时,表弟抢答。姑父笑道:“猜对了!那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正吃着饺子呢!”表弟回答。听了表弟的话,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初一的烟花又给天空热闹了一番,星星正偷听着每家每户的热闹事,云朵也飘来凑热闹。
春节是热闹的,它还在继续,它还在噼里啪啦地笑着,还没有结束。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5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风俗,在我们这里,每年的元宵节大家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元宵。
今年的元宵节,我们一家到集市上买了今天的主角一汤圆。回到家中,我便迫不及待的想打开汤圆开吃,此时的妈妈阻止了我,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汤圆是煮着来吃的,让我来帮你煮吧!”此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汤圆是煮着吃的。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吃汤圆嘛!
没过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用筷子轻轻地插进汤圆里面,芝麻馅慢慢地溜了出来,我看着这如此诱人的汤圆,垂涎三尺。我用筷子轻轻的夹起一个汤圆缓缓地送入我的口中用力地嚼了几下,里面的芝麻在的口中流淌。它是软软的,甜甜的。张开嘴,我的口中全是黑色,简直就像十年没刷牙的老爷爷。
很快,便到了晚上,我们一家来到了大伯家一起团聚,大伯母做好了我们这里独有的特色一凉粉。我们一大家子吃吃喝喝,好不热闹。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今天刚买烟花,准备来一场“烟花盛宴”。他将烟花放在地上,用刚点燃的一根香接触到烟花的引火线上。“唰”的一声,烟花开始燃放出绚丽的火焰。爸爸向后退了几步,烟花便飞上天空,在天空中画出一道美丽景色。我们赶紧拿出手机拍摄。美丽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绚丽。那一刻,天空中的黑暗已被驱逐,盛下的是烟花的残影。放完烟花之后,我和哥哥拿出了珍藏已久的“仙女棒”。我们用香棒点燃了“仙女棒”的纸质部分,它便燃起五彩缤纷的火花,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我们将它在空中环绕出一个美丽的形状,即使已经燃灭了,但还是留下了美丽的残影。很快,将近十多支的“仙女棒”便已经化为了乌有。可是我们还是觉得不尽兴,准备拿出花筒再放一下。我们拿出了花筒,悄悄的把它放到雪地里,用一根香点燃。“啪啪”的声音从屋外响起,绚丽多彩的火花从花筒中喷射而出。此时的爸爸妈妈下了一大跳,立马从门外走出。看见的是如同电焊师傅的电焊机发出的光彩般的火花,他们连忙拿出手机拍摄。
烟花晚会结束了,我仍沉浸在光彩闪耀之中,我真佩服烟花,他们为了大家,做出了流光溢彩的光亮形象,这是多么可敬可赞的“烟花”精神啊!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6
每一个地区都蕴藏着各自独特的民风民俗,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今天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刚吃过早饭就被妈妈拉着开车去外公外婆家,车上还放着要送给他们的酒和一些小点心。我有些奇怪,过年为什么要到处去走亲戚拜年呀?我便把这个疑问告诉了妈妈,妈妈为我解释道:“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凶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到处吃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不知不觉中,车已经开到了外婆家。这时候,有很多亲戚都已经到了,大老远就能听见人们谈话的声音,好不热闹!一缕缕青烟从烟囱里飘出来,房子上空显得雾蒙蒙的,为这依山傍水的老屋又增加了一幅好景致。
进到里面,我看见了熟悉的三家公、三家婆、表叔、小姨……也有一些不曾见过的面容。妈妈让我挨个打一遍招呼,我和姐姐相视一笑。嘿!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拜年呢?我们立刻走过去,挨个喊:“小姨、表叔……”只是遇到不认识的人时,有些尴尬,但总有人化解尴尬:“嘿嘿,不怎么见过,不认识很正常,你叫我大哥,记住了吗?”“嗯!大哥”“哈哈,不过不是黑社会的那种大哥哟,哈哈……”嘿!遇到幽默的亲戚,总是快乐的呀!
很快就到了吃饭的时刻,也是我最喜欢的时刻。一大群人分成几个桌子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喝酒一边喝,还要让其他人也快喝,喝完了又赶紧倒上一杯,尽管那个人一直在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喝得已经够多了!”但倒酒的人还是要为他满上一杯才肯罢休。而小孩们就简单多了,一个劲儿往嘴里塞甜香肠,一大盘甜香肠不一会儿就见底了。小孩子们大饱口福之后,就又嬉笑着跑去玩了。妈妈们在一起聊家常,聊孩子,聊工作。这时,外公拿着红彤彤的长方形东西向我走了过来:“乖乖,这是我给你的红包,新的一年要努力学习哈!”“嗯,谢谢外公!”有了外公打样,其他大人也纷纷拿出红包递给我们,虽然最后都会被妈妈借“保管”的理由收走,但我心里还是像吃了蜜一样甜。
吃过午饭,大人们去打牌,小孩子聚在一起玩:下棋、放鞭炮、玩“鬼捉人”,每个人都玩得大汗淋漓,我们跑着、跳着、笑着……
晚饭后,大人们意犹未尽地起身,小孩们恋恋不舍地望着小伙伴,每个人互相道别,孩子们约好下次还要一起玩。大人带着自己的孩子,随着汽车启动的声音,随着一声声再见,这美丽的乡村老屋再次安静了下来。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7
今天早晨,我在睡眼迷蒙中醒来。发现起早烧饭的并不是母亲,而是父亲,他十分反常地在厨房里,累得满头是汗,把一碗碗糖水年糕摆在桌上,大家也不急于用餐,而是先互相祝福一阵,才开始用餐。
大年三十,是个体面、热闹、忙碌的日子,年轻的女人们在院中烧年夜饭,男人们在家中大扫除,贴福字、粘对联,时而也会到门外帮忙烧“露天饭”。孩子们什么作业也不用做,跑到小店里,买鞭炮、糖果、饮料与玩具。平时严肃的小店老太太,此时也露出善慈的笑容。
在山坡的顶上往村子里头望,那烟简中舞出几缕轻烟,缓缓上升,为这村子添上一层朦胧的美。回到院子,小跑到锅子边,探身往里看,见到一个饺子裂开了一条缝,我大为吃惊。回过头,对着妈妈与身边的奶奶说:“妈妈!奶奶!你们看,饺子裂了!馅要跑啦!”她俩同时一惊,赶快跑过来。我本以为她们是来补救饺子的,不料,她们竟捂住了我的嘴,看看四周,略带尴尬地对我说:“小语,你这话说得不吉利,那是饺子笑了!寓意着我们下一年,会顺顺利利、笑口常开的!”看着锅中笑裂了口子的饺子,我也笑了。
傍晚五点左右,饭菜上桌,我门家中的习俗是吃“露天饭”,也就是在院于里团团相坐,吃年夜饭,好让上天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景象。开饭前,奶奶特意找到到我这个惹祸精:“你上了桌可千万不要乱说话啊,记住,筷子拿紧点,不要掉了,不吉利!”上桌后,我照着奶奶的话,紧紧捏着筷子,生怕它要逃出我的手心。大家正吃得兴起,聊得欢快时。突然,“啪”地之声,妹妹的碗碎在了地上,我正想责备妹妹几句,突然看到了奶奶传给我的眼神,猛然想起饭前的话,住了口。见婶婶满脸堆笑,打破了这僵局:“碎碎平安!岁岁平安!”说完后,大家纷纷应和着,一阵祝福后又开始吃饭、谈论。
晚饭结束后,孩子们最为兴奋,见老人们乘着三分酒兴,红着脸,从口袋中拿出一大叠红包,一个一个点着孩于们的名字。领完红包后,一些老人与婴儿回房睡了,可孩于们是一定是要通宵的,即使父母强行拉着孩子回屋睡,他们也无论如何是睡不着的,听着门外响彻天际的鞭炮声、欢声笑语,心中便是痒的,直到父母睡熟后,又溜出来,照样一宿不眠。父母见这样,也便随了他们的性子,热热闹闹过三十。
过了三十,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谁又不盼望着下一个大年三十呢?
花开花落,时间飞逝,可人们永远忘不了——大年三十。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8
我老家近海,家家户户都以捕鱼、放牛为生。所以每年秋天都会按照风俗,举行一次庆祝丰收的篝火晚会,在外地生活上学的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
夕阳西下,当害羞的白云脸蛋红得宛如火烧的时候,退潮的序幕拉开了,我们全村总动员,来了一次集体大赶潮。落日的余晖照耀在大地上,在沙滩上的阴影中,许多“不怀好意”的身影在蠢蠢欲动,那些浑浑噩噩的海鲜们并没有任何提防,仍按往常那样出来觅食。霎时间,那群身影一拥而上,手拎一只桶或一个盆子和一个夹子,各种五爪金龙、八仙过海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各种虾蟹、贝壳统统收入桶中。
女孩子们则专门去寻找那些色泽鲜艳,如同天上繁星的海螺和贝壳;男孩一看见活物,不由分说就大呼小叫地夹进了桶里,若是遇到想反抗的,更是欢呼雀跃,纷纷上前去一阵逗弄。但有些比较迟钝的男孩就会被螃蟹夹到,我也差点被一只性情凶猛又灵活的大螃蟹夹到脚趾,但我后来吃掉他的时候,它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鲁莽行为。
大人们搬来一根根木柴和一些枯草,由今年捕鱼最多的人浇上气油,拿着火把来点燃。一时间火光冲天,火焰在热情中尽情跳跃、舞蹈。待火势缓下来,便有人装来一盆海水,在场的人要一个接一个跳过去,据说可以洗去上一年一身的霉运,带来新一年的好运。我觉得这很有趣,还趁他们不注意,调皮地多蹦了几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我也被他们所感染,整个人都变得兴致勃勃。
这边,姑妈她们手脚麻利地串起一串串海鲜,在篝火旁临时用砖搭起一个炉灶,放上烧烤架。一望无际的夜幕笼罩着天空,但是“噼里啪啦”燃烧的火焰给这个黑夜增添了无限欢乐,海鲜们在烧烤架上随着调味料滋滋作响,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叫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串烤鱼,一口接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满脸是油也并不介意。大人们边吃边喝酒,乘着酒兴放声歌唱,歌声虽然一言难尽,但却雄壮浑厚,像是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发出新的挑战,又像给海里的生物发出新一轮警报。
无论如何,大海永远会欢迎这些乘风破浪、坚持不懈的渔民们,渔民也会时刻敬畏大海,索取有度,永远保护……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9
坝坝宴,已经成为了四川人风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坝坝宴,又叫“九斗碗”,是四川农村、郊区待客的一种宴席形式。“斗”在四川的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足够看出其宴会之丰盛。平日里家里红白喜事需要宴客时,请熟悉的乡间大厨一手操办,将桌椅板凳顺溜摆在自己院坝里,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沟通感情,分享美食,这便是坝坝宴的由来。
坝坝宴的菜品以蒸菜和腌菜较多,也叫“三蒸九扣”。看吧,院坝里一阵白烟升腾而起,一位农村大厨揭开了蒸隔。待烟雾散尽,这道闻起来超棒的菜品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是我最喜欢的“甜烧白”。坝坝宴上的一碗甜烧白,是对劳动人民最棒的奖赏,可惜此时此刻还没开席,我们正同人群走过这个院坝!这厨师就在院坝的一角搭的炉灶边忙活着,我只得边眼馋地望望边去找了一个座位坐下。
主人家不叫开宴是不能吃的,我坐在一把木椅上,嘴里咬着筷子,真希望可以早点开宴呀!人们自顾自地聊着天,有时点头微笑,有时哈哈大笑。小孩子们却都一个个等得不耐烦了。
终于开宴了,服务员托着盘子穿梭于挨挨挤挤的餐桌旁,端上不同的菜。第一个亮相的菜总是凉菜,大家伙合力围攻这盘菜,似乎它十分招人喜欢。这凉菜麻辣爽口,特别开胃,几口下去,胃里的馋虫也被勾引出来。扎实的热菜才是主角。比如“鱼香肘子”,在四川话里又叫做“髈”。肘子的肉不仅厚实,而且胶质丰富,在蒸汽的催化下,肘子内里顽固的胶质变得软糯,瘦肉融成酥烂的形状,整个肘子早已变得“柔情似水”,筷子一戳就能夹下肉来。再裹起那浓郁飘香的酱汁,吃起来滑滑嫩嫩“稀溜耙”,简直太美味了,轻轻一含就能在嘴里融化。
我最喜欢的甜烧白终于上桌啦!这上面的夹沙肉油亮亮的,包裹了一层细密的芝麻馅料,口感也变得温柔起来,再加上蒸制的方式让肉质纤维松软,吃起来毫不费牙口,肥而不腻。夹沙肉覆盖下的糯米饭也是香甜软糯,老人孩子无不喜欢。
一道道地道的乡村菜肴接二连三端上桌来,看那红亮飘香的干锅虾,黄绿相间的酥肉汤,酸甜可口的糖醋鱼……大盘小盘地直把桌上堆了两三层。
小孩们忙着大吃特吃,大人们也放下手机,一边给小孩子夹菜,一边也是狼吞虎咽。到了坝坝宴的后期,再没有说话的声音了,整个院坝里都是人们吃东西的声音。我也吃得满嘴流油,肚子撑成了一面小鼓!真舒服呀,大家又聊了一会儿天,终于到了说再见时候……
我认为,在自家院子里摆上一次坝坝宴,亲朋好友齐聚,除了经济实惠和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份在一起的氛围感。那份已经在城市生活中逐渐消失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坝坝宴得以重新找回。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0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中绽放出一枝“红梅”?又是谁经过剪刀的裁剪,给家中增添一团喜气洋洋的期待?——哦,那是窗花。
我的家乡,最有名的习俗就是剪窗花了。每年一到腊月,城镇的集市上就会挂满一张张鲜艳的、精美绝伦的窗花。那是用手工剪出的窗花,每一张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了智慧和耐心。剪刀裁剪出的线条流畅而精美,沁着淡淡的人间烟火气。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我总喜欢缠着奶奶,看奶奶剪窗花。她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她的指尖下轻盈地舞蹈。左右旋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就在她的指尖绽放。牡丹花硕大,华丽富贵;荷花清新淡雅,出淤泥而不染;菊花谦虚且淡泊名利。还有那可爱的白胖胖的小娃娃,双手紧紧地抱着一条大鲤鱼开心地笑着……剪着剪着,奶奶笑了,她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羞涩而俊美,低着头,嘴角微微翘起,静静地舞动着手中的窗花……
奶奶会把那些剪好的窗花整齐地平铺在一个大筐里,大年三十再将它们贴到窗户上。小时候,这个活儿,通常由我一个人全包。当时我还小,那小小的个头,抬头望着高高的窗户,遥不可及。可是我并不甘心,踮起脚尖,拿着窗花在窗户上来回比划。可还是够不到。我又吃力地爬上窗前那张大理石小桌,站在高高的桌上,终于可以触到窗户了。胶带将那一张张精美的窗花固定到明窗净几的玻璃上,蔚蓝的天空,衬着窗花更美了。窗花装饰着窗户,为它增添了一丝美和别样的浪漫。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以及美好的寓意都搬了上来,把所有的念想与美好的期盼都凝聚在了窗上。它们是永不熄灭的炬火,是代代相传的薪火。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后的我也学着剪窗花。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学起,慢慢地手不再那么笨拙了,动作也娴熟了许多。
在剪窗花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一剪一裁融入了真情,把我的心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浮躁的心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戏台、窗花、热闹的灶火,乡土风俗意蕴深厚,源远流长。那一剪一裁也融入了无限的真情,这才是窗花美的原因。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1
正月十五,黄昏,衢州的一个小村庄。
院里,旺儿早等不及了。他不住地跑出门去,又急急跑回屋,向娘要表看,不住地问娘:“娘,娘,怎么还不来呀?”
在衢州的正月十五元宵夜,这儿是兴舞板龙的。才八岁的旺儿今儿是第一次得以见到这大人口中的盛会,急切地恨不得将表调快一些。
大约又过了一刻钟,从旺儿家的院门口向远处眺望,隐隐从河的尽头出现了一闪一闪的灯光。旺儿一家同邻居们也纷纷走出了家门,纷纷站在家门口看着那点点灯光。灯光一晃一晃,若隐若现,渐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还隐隐能听到热闹的鼓乐之声,舞板龙的长队从河那边儿走过来了!龙灯的光亮,落在河里面,璀璨得如同满天星辰映在了碧蓝的幕中……
旺儿随着爹妈,随着周围的邻居们,跟在长龙的身后。那长长的板龙似乎有着某种魔力一般,四周的乡民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欢喜。到了村子中央,乡民围成一圈,中间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场地,旺儿坐在爹的肩头。呵!他总算看清楚了这长长的板龙儿。这是村里最长的板龙,有108段龙节。每个龙节之间都是厚实的木板相连接。旺儿似乎有点明白它为何叫“板龙”了。整条龙大概有200多米长,红绿相间,橙粉相配,内点小灯,极其精致。而龙头的制造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那飘逸的龙须,那高扬的龙角,那威风凛凛的龙眼儿,引得人群赞叹不绝。舞龙开始了,180位朴实的乡亲们齐心协力舞起板龙。龙身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显得灵动而轻盈,清新而自然。栩栩如生的似乎要活过来,一飞冲上青天。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光中烛火璀璨的板龙显得愈加壮观,舞龙的村民一会儿围成一个华丽的圈,一会儿呈波浪形伏动,一会儿又灵活地在人群中左右穿梭。人影绰绰,锣鼓阵阵,鞭炮声声,花灯闪闪,看得人群惊呼之声不绝于耳,欢悦热闹的乐声一直传到了明亮的月儿上。舞龙的队伍行走于大街小巷,将新春的喜庆传到了千家万户,将朴实的村民对乡亲们的美好祝愿洒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十年后,旺儿走出了家乡。三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这儿,再次看见家乡时隔多年依旧如此富有朝气的板龙儿时,烟花与泪水印在他的眸中,他喃喃道:“多好啊!”
故乡板龙闹元宵,龙灯盏盏寄乡情!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2
包清明花粑子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风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包饺子、放鞭炮、捣年糕等等,它们的特点不同,寓意也不同。而我最喜欢的是清明时包清明花粑子啦!
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去摘清明花了。在爷爷奶奶的菜田里,可长满了清明花,这种花是很小的,淡绿淡绿,上面有一根一根细小的毛,还有着小露珠,很大的清明花就像是家里种的多肉,它们簇拥在一起,顶端都会开出黄色的小花,可好看了。我们为了能多做一些清明花粑子,将田里的摘完后,还要去别的地方摘,即使在扫墓返回途中也不例外。就这几天下来,都将近有十袋左右了,为做清明花粑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今天,是我们所有人空闲的时间,我们一致同意做清明花粑子。我和哥哥跑着出去,将锅里接上适量的水,便放进电饭煲里,又争着抓了几把清明花放进去,就可以开始煮了。在这期间,要提前将盆里的糯米粉面粉和成团。爸爸坐在板凳上,使劲地压着盆里的面团,爸爸将面团来回地压,面团越发粘稠,看得我也想去揉面团了。这时,清明花煮好了,妈妈迅速地拿着抹布,将锅子端了出来,又倒在面团上。因为是刚煮好的,清明花很粉,所以揉了几下,清明花便会和面团和在一起,不一会儿,面团就会变成绿色,只要再多揉几下就可以开始包了。
过了几分钟,我迫不及待地接住妈妈递给我的一小块面团,我一只手将它压成片,一只手用勺子舀起腊肉,没错,我要做得是腊肉馅的。我把馅放在中间,再用手捏起来,第一个清明花粑子就做成了,闻着这香味,我忍不住都想一口咬下去。我边包清明花粑子,边问爸爸:“清明花粑子好吃吗?”爸爸笑着回答:“那肯定好吃呀!而且清明花粑子是作为过节的食物,可以用来祭祖,寄托对祖先的怀念之意。这个清明花粑子呀,其还与明朝建文皇帝有关,当时他流落到贵州省,在长顺县白云山剪了头发做僧人,当地的老百姓在上山朝拜佛像时,都会带上很好吃的自制食物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皇帝品尝了大家带去的食物赞不绝口,得此饼主料是清明花,于是就取名为“清明花粑子”,后来便逐渐传到其他地方。”“哦——原来清明花粑子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我若有所思,但手却不停的包着,“看!我都包了这么多了。”这时,爷爷端着一碗清明花粑子过来:“吃粑子喽!”我最先跑上前,筷子我都懒得用,直接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嗯!实在是太好吃了,果然,自己做得食物就是美味。
清明花粑子是郴州的传统美食,它寓意着平安健康,是我最喜欢的传统美食之一,我爱吃清明花粑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3
平坦的马路上弥漫着年的味道,街道上的人都喜气洋洋,不论碰见了谁都把手抬到胸前,双手抱拳,乐呵呵的说上一句“过年好!”中国的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时间的脚步,春节来临了。人们各自忙碌,有的人出门去买年货;有的人忙着扫房;有的人在家里准备年夜饭。我们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有说有笑。“吱呀吱呀”擀面杖在面板上不断发出声音,一个又一个薄如纸张的面皮就诞生了,妈妈轻轻拿起皮,用勺子刮了一点馅,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用手紧紧地捏住饺子皮的两端,一下、两下……一个小巧可爱的饺子就做好了。然后,奶奶拿出了一颗花生,放到了一个幸运饺子的馅里面,还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代表健康长寿的‘福饺’”。妈妈也附和着说:“看谁是这个幸运儿,一会儿可得发红包呦!”包完饺子,已经晚上七点多了,终于可以下锅了,一个个饺子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不停地旋转,就和跳舞一样,我心里满是期待。大约过了10分钟左右,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新鲜出炉。我急忙凑过去盯着一盘盘饺子,心想:那颗“幸运饺子”会在哪里呢?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饺子咬了一口,鲜香嫩滑,可惜没有花生,接着我又狼吞虎咽地吃了好几个,都不是“幸运饺子”。“哎呀,我的乖乖!”奶奶那深深的皱纹都难掩喜悦之情,那颗幸运饺子被奶奶吃到了。“祝奶奶长命百岁”大家高举酒杯……
吃完饺子,我把准备已久的零食拿了出来,坐在桌子前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外面响起一阵鞭炮声,我出门去察看。只见一道光束直直地冲上天,随后四散放开,一道道五颜六色的烟花如同带着人们的愿望一样飞向远方。随后我也迫不及待地点燃了我的仙女棒,虽然没有那烟花绚烂,但也别有一番趣味,我一边晃着仙女棒,一边也给小妹点燃了一支,仙女棒逐渐熄灭。但我心里的甜蜜并没有抹去。奶奶一边看着放鞭炮一边说着:“放鞭炮可是为了驱赶年兽呢!”家里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因为这些风俗,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仪式感,我们的生活才更充满乐趣!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4
转眼就要过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走在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大灯笼中国结,满街红红火火的。在人流当中,彷佛已被一股欢乐的气流所卷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巨响,原来是烟花演出开始了,我马上跑到了附近的景点去观看,烟花真美丽,五颜六色的奇形怪状的都有。看完烟火表演后,我才满意地回到家中。回到家后,差不多就是晚上了,我看见妈妈正拿着鞭炮呢!便问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妈妈告诉我说说:“以前有一种怪兽名叫“年”,它每年都会到村庄去吃人,破坏村庄,一个老人就告诉他们方法,就发现它有三怕,怕红色、光、声音。于是人们就用鞭炮的光、声音、颜色吓跑了“年”。妈妈说这就是放鞭炮的来历。我正在想象“年”的样子时,鞭炮随之响起,那声音使我连忙用手捂着耳朵。
以后要好好注意鞭炮爆炸的时间了。我喜欢看小品等表演,魔术十分精彩,回到家后吃了晚饭,看了看春晚时间过得可真快。当十二点中的钟声响起时,我们就该响应我们当地的风俗放鞭炮迎接大年初一,放完后,我开开心心地对爸爸说:“爸爸,过年的红包什么时候拿来呀!”爸爸对我说:“行行,明天睡醒就给你。”我非常期待明天的到来,就这样,我们在十分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渡过。
最后呢!我们跟着春晚一起,随着音乐“难忘……今宵……”我们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除夕夜真是难忘的一夜啊!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5
“滋啦,滋,啪啪啪啪。”从油锅中传来声音,闻上一下,哇!一股肉香扑鼻而来,连鼻塞都能治好,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小吃——炸肉丸!
炸肉丸一般在除夕前后,有一次在除夕下午,妈妈说:“今天要炸肉丸了”,我一脸茫然地问道:“过年不是吃饺子吗?”妈妈笑着说-”嗯!可是在我们家是炸肉丸,寓意团团圆圆。”
于是我们开始首先准备好材料,有猪肉、香菇、小葱、藕等等食材,接着把猪肉剁成肉沫,再把其他食材一股脑放进绞肉机器中打碎,到了最重要的一步了,把所以食材搅拌到一起加入淀粉、盐、生抽、料酒等调味。过了20分钟妈妈说:“来,行了,你要不要一起?”我又兴奋又好奇的说:“要!”妈妈边做边说:“把手洗好,抓一把馅料,一捏要捏一个维形、又一捏,再一个,反复捏后,一个圆型的小球就出现在了妈妈的手中,我兴奋的举起手说:“我也要试试!”于是我撸起袖子像老鹰捉小鸡之势,向着盆里的肉馅抓去,像揉面一样,揉着肉。抓起一大块揉了起来,可是却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容易,要么不圆,要么太大,要么太小。
妈妈抓住我的手,像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如何写字一样,一点点的教我,在我的努力下终于做好了我人生中第一个肉丸。
接下来往油锅中倒油,再将油锅烧热,边炸边捏,我捏累了,看妈妈炸一群小白球一样的肉丸跌入火锅中,它们在锅中遨游、翻滚,油锅中不停地冒泡。滋啦,嗞啦的声音冒了出来,一大股肉味也扑鼻而来,一个个白球穿上金黄金黄满是疙瘩的大衣,我口水都不听话的要流出来了,我忍不住抓了一个吃了起来,肉香在齿间流露,“咔嚓一声”肉丸子的大衣碎了,一股香郁的味道伴着肉味充满着味蕾,吃完后唇齿流香,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小吃一一炸肉丸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6
按照我们老家华塘的习俗,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会包清明花粑子,这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吃的一种美食,那清明花是怎么做的呢?那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做法!
首先当然是我和奶奶去田里去采摘清明花,奶奶告诉我这种花只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才会有,清明花粑子因此而得名!奶奶会把采摘后的清明花洗净放进锅里煮熟备用。其次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进盆子里,再把煮好的清明花带着滚烫的汤汁一起倒入和好的粉当中,用筷子搅拌均匀的同时一定注意别烫伤手,再用双手慢慢使劲揉成团,可以肉眼可见的看见白色的粉变成了绿色,我呆呆的望着这一大块绿色青团在奶奶手中分成了一小团小小团的,诱人极了!
接下来就开始包粑子啦,奶奶总是会提前把粑子馅料准备好,有小笋腊肉,青葱猪肉,盐菜和红豆沙陷的,口味很丰富!我凑了上去拿了一小团粑子皮,咦,居然不烫手了,我有模有样的学奶奶把青团捏成圆形的皮,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筷子夹了一点儿陷,放在皮中间,此时的馅料像躺在一张深绿色的棉被上。我把两边皮对折一手捏住尾巴,另一手慢慢按说起针方向慢慢合上捏好!鼻尖略带来了清明花粑子甘甜的气息,还透着一点儿苦涩!不一会儿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清明花粑子闪亮登场。就像一个小胖子肚子圆鼓鼓的,憨厚可爱。
全部做好了终于开始蒸了,奶奶把做好的粑子一个一个放入蒸锅中,期间就还有我包的那个“小胖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冒出的蒸汽,就像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升入空中,越来越透明直至消失不见。蒸够二十分钟时间粑子也熟了,奶奶一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鼻飘了过来,我就拿着手中的碗凑到锅子前夹起我包的“小胖子”。心急的就想往嘴里吃了一口,“哎呀,好烫!”奶奶笑着还叮嘱我让我慢点吃别烫到嘴了,我吹了吹,终于可以吃上了,一口咬下去,肉馅裹着油在口中沸腾,就像在跳舞一样,色香味俱全,甜甜的清明花与肉馅混在一起,味道简直绝了!
我们华塘的清明花粑子简直就是上等美味!据说这手艺和习俗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而且清明花吃了对身体还健康益处。我真是巴不得天天都有这个习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7
夜,已深。屋外只留了星辰顾自陪着夜空,屋内灯火通明。
明儿便是大年初一,今日的事儿可就多了。家中热热闹闹,爷爷奶奶笑得格外开心,他们一边收罗着餐桌,一边哼着曲儿,还不时嘀咕几句,声音不高,不过听来总是一些身心健康之类的。弟弟今日活蹦乱跳,逢着人就打,他总是打爸爸,爸爸倒也不恼,道出几声“没大没小”便就过去了。实际,只因为今日是除夕罢了。
在老家,除夕比大年初一忙多了,最特殊的应是领红包的时候。等坐到桌子面前时,几个大人早已张罗好了。桌上并排放着几个红包,全都鼓鼓囊囊的,在灯光的照耀下,让人蠢蠢欲动,屋内开了暖气,原本就躁动的心变得无法操控,弟弟一看这架势就直接叫开了,大家就惯着他,于是就先扯了我去挑红包。按照老规矩,每个红包都有不一样的惊喜,于是我就挑了看上去最厚的那个。这红包必须是家内最年长的人包,是长辈对年轻一辈的认可以及祝福。
我觉得我比弟弟先挑,手气一定不错。可手都碰到红包边了,又被大人们喊停,脑中缓缓冒出一排问号。而大人们竟是先倒了一杯水,又提了一片青柠,对着杯口用力一捏,再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了准备好的“金元宝”放进水中,把其按至杯底,撒上小一勺白糖,轻轻晃了几下。妈妈拿着杯子对着我的额头轻轻一叩,应是出于青柠,有点涩涩的感觉。“人生似水,不去品味,是平淡无味,放入青柠,代表苦涩,即困难,而迎难而上,才可去其味,乐观豁达,迟早苦尽甘来,这是老规矩了“是啊,老规矩了。
领了那红包,我细细地数着。忽地,耳边起“啪”的一声。我脑中空了一瞬,爸爸妈妈也有些慌,弟弟在叩水前打碎了那杯子。奶奶赶忙圆了个场:“哎,不要紧,不要紧,碎碎平安啊。”按照风俗习惯,杯子落地是大忌,一旦落地,又不可重来。大家自然心有余悸,但这么一说,有些道理,大家又意识到今天是大年三十,于是又热闹起来,像大家都淡忘了般。
红包到手很久了,弟弟还在数着,生怕少了几张。我本以为因为已经很晚,大家可能早已入睡了。但无意识向外瞥了眼,家家户产都还闪看米黄的光……
我又望了望窗外雪原般的虚空,再次这样过个年,又是来年冬天了吧。后山的梅花一白十八里,山雪同色,青石如玉,落水成冰,惊起的鸟雀如云如盖,飞远了,又复归松林。
白云苍狗,来年冬天……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8
更有瓜灯迎远客
“婆娑桂影醉平湖,月下芳园吴语舒。”我的家乡平湖有着“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因此在那儿制作西瓜灯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这要从平湖的西瓜说起,平湖的西瓜本就有名,称作“江南第一瓜”,2001年平湖还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西瓜之乡”,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三白西瓜就是平湖特产之一。同时制作西瓜灯这种民俗活动也拥有几百年的历史。把西瓜的顶盖削掉,内里的红瓤掏去,再于皮上雕刻出种种精美绝伦的图案,这就是西瓜灯。现在我们虽在杭州,每年夏天仍然会制作西瓜灯,因为这是爸爸的乡愁。
爸爸小时候,曾经担任过平湖首届西瓜灯节的志愿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平湖每年都会举办西瓜灯节。西瓜灯节顾名思义,是一个展示西瓜灯的节日。
爸爸告诉我,西瓜灯节在西瓜上市的盛夏举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街边、河边到处摆放着西瓜灯;行道树之间拉上绳子,绳上挂满了西瓜灯;流经镇上的小河中,有农民划着小船,船上放满了他们自家制作的西瓜灯;人人上街游玩,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盏西瓜灯;如果没有西瓜灯也不要紧,因为路边有很多制作西瓜灯的匠人摆着摊,专门手把手教游客制作西瓜灯。爸爸忙于在街头站岗,还要作为学生代表去迎接前来参观的人们,但爷爷并没有那么忙碌,他在河边参观,“实在挤不到人群前边,我就只能在街边摊买了一个望远镜,垫高了脚用望远镜朝河里看!”爷爷如是说。
爸爸还说,西瓜灯节的夜晚格外美丽。千万盏灯中的蜡烛一起点燃,火树银花,照亮了城市的夜空。灯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有《红楼梦》《水浒传》等等经典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当时最喜欢比赛认瓜灯上的故事,谁认得多谁赢。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是武松醉打蒋门神,那又是刘备三访卧龙岗;有吉祥纹样题材,双龙抢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其中龙凤呈祥的西瓜灯上每一片龙鳞,每一根羽毛都清清楚楚;还有专门给孩子看的动画人物西瓜灯,小动物西瓜灯等等,题材新颖,工艺细致,活灵活现。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灯应有尽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习俗。吾乡平湖的西瓜灯节,独一无二,真可谓“更有瓜灯迎远客,万千笑意写流苏”啊!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9
一根成年人胳膊那么长的棍子,在它的一端系上铁丝,铁丝下面绑着油罐子,这就是中秋节不可替代的火把了。
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当空。那晚,我们家乡里的人,虽不对月感叹亲人团聚,却也有自己的习俗——玩火把。
白天,大街上的货摊子都摆上了火把。有木杆的,铁杆的,竹杆的;有举着玩的,提着玩的;有用棉芯的,也有不用棉芯的。也有些人家,他们不买火把,而是自己做。有些是拿纸糊的,有些是用纱布制成的,有些是用家里废旧的铁罐子做的,还画上了别具一格的图案。
天色渐晚,那些被堆在角落,闲置着的火把子,也被人们拿出来,放在堂屋摆着。不一会儿,就有人拎半桶油过来,给火把添上。这油可不是普通的油,而是柴油!因为柴油不容易买,所以这小小的火把也愈显珍贵。只见添油的人,轻轻旋开油壶的盖子,瓶身一斜。油便“咕嘟嘟”地滚进了铁罐中。把火把周围的油擦干净,就算是准备好了,静静等着夜晚的降临。
天边的那一抹光亮刚一消失,整个小镇都笼罩在黑暗中,但转瞬即逝。几乎同一时刻,家家户户的火把都亮了起来,都燃了起来,小镇成了“不夜城”。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镇后的湖边。白天的火把好看是好看,但总没有夜晚的惊艳,火终究是它的灵魂。不同的火把,在晚上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铁杆的映着橘红色的火光,竹杆的最普通;用纸糊的,纸被烤成了焦黄色;围在外围的纱布,隐隐渗出火光,像极了红红的灯笼。更有人将罐子做成球体,在外面淋上一层油,形成一个大火球,一手提一个,好似哪吒登场。人们提着这么美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宛若红色的游龙,现身于湖边。每当这时,我也举着高高的竹火把,绕着清水塘边,一圈一圈地跑着,一会儿用火把照照墙头的黄石榴,一会儿看看岸边的紫花,一会儿与家人一起闲聊于湖边。
除了在岸上散步,也有人站在桥上观景。桥过半截有个小亭子,亭中有两排长椅。中秋的夜晚,总有许多老人家在这拉二胡。悠扬、委婉的旋律配着这一番盛景,真是中秋佳节最美的时刻。
两三个时辰之后,夜深了,大家伙都一一散去。一年只亮相一次的火把也回了家,中秋夜在这个时候结束了。虽然是在小镇上,但热闹的气氛却比城市还要浓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20
按照四川的风俗,大年初一是男人们做饭。按照四川德阳的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是吃面食和烟熏腊肉,对我们一家来说午餐才是很重要,所以早餐吃得比较简单。
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和面。父亲将面粉倒进盆里,而到面粉,还是很讲究的。你把面粉倒少了,不好捏成圆。水放多了,就会非常粘手,再说还不够我们一家人吃呢!把面粉倒满盆子,接水时会使面粉和水都溢出来,爷爷呢,是一个不折不扣“吝啬鬼”,非常的勤俭持家,绝不允许出现这种事。父亲拿着盆子放到水龙头下面,接着水均匀的搅拌着。一开始父亲搅拌得非常吃力,臂膀在盆子上面不停旋转,渐渐的盆里出现了一个面团,里面的面非常松软。父亲把面放在菜板上,提前把面团分成两半。她叫我把其中一半挫成长条,而自己却拿着另一半做面条去了。
手中的面团在我的搓弄下变得又细又长,不过就是有点粘手,现在手上一块白,一块黄。我将面团搓成一个个圆,我本来就是一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童真童趣,那一个个圆球被我拼在了一起,远远看去,就像一只白色的毛毛虫在菜板上爬来爬去。父亲看到我这样,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也许是有些淘气,我偷偷拿走了一个面球,找了一根树枝,穿在上面。跑到院子里找到正在烤火的母亲,将树枝放到火炉上像在烧烤一样,转动着手中的树枝,渐渐的那个面团被烤的发黄,慢慢地变黑。
“孙子,来跟爷爷一起去取腊肉。”来到阁楼,不禁有些惊呆了,阁楼上琳琅满目挂着腊肉,在楼梯上都能闻到一股肉香味,啊,这就是作四川人的好处吧!回到厨房,看见父亲在那拉面,面拉得的细细丝丝,像一条条机灵的水蛇。只要父亲没甩一下,面就会长几分。下锅水煮,爷爷在灶台后面烧火,里面的干竹被烧得噼啪作响。捞面起锅,不用放盐。在德阳这边,人们喜欢煮一碗白水面,自己撒自己喜欢的调料,香得很。米酒汤圆,米酒和肉香在厨房里交相错应,整个厨房被这两种香味包围。米酒汤圆、面、腊肉、红烧鸡、外加一份凉拌猪耳朵。用四川话来说,太巴适了!
在梦里,梦到一家人坐在饭桌上说说笑笑,酒肉香味四处弥漫,好不滋味。